做IP還是矩陣帳號?先識別自己的商業模式,不是每個產業都適合!
本文作者關登元,得來素蔬食連鎖餐飲共同創辦人,著有《成功開店企劃書》一書,近來積極轉型為短影音創作者,TilTok 頻道「小關帶你吃喝玩樂」。感謝授權刊登。
之前談過短影音要做精準粉或泛流量的選擇,今天談談要做 IP 帳號還是矩陣帳號的問題。
前提說一個感觸,短影音把我們的資訊來源切得非常破碎,破碎的資訊都是「點式」的資訊,如果用單一點去相信一件事,往往看不到全貌,就很容易造成資訊誤區,方向錯誤,決策錯誤的問題。
所以吸收短影音知識要再經過腦袋加工成線與面,最後成為策略佈局的一部分。
以自己這幾個月的投入與研究,還有每天幾乎都跟朋友聊短影音到半夜的一個總結,做IP帳號或矩陣帳號,跟談精準粉或泛流量一樣,還是要看你的商業模式適合做哪一種形式。
並不是每個產業都適合做矩陣帳號。
矩陣帳號目前以我的觀察,適合幾個產業:
1.教育訓練產業:
教育訓練產業本身就是內容輸出產業,所以每天都在做內容輸出,像我昨天去演講兩小時,如果全程都錄下來,切成幾百部短影音是絕對可以的。
我幫朋友拍10分鐘在車上的簡單訪談,就可以切成7.8部片了,只要掌握訪談技巧跟事先腳本規劃好,這件事並不難。
但因為教育訓練或講師產業,硬內容的「受眾」本來就比較沒那麼多,不是泛流量類型,所以知識型對內容通常在影音平台上要獲得單隻影片大推播的機率不高,所以才會有所謂的利用「多帳號,低播放量」做所謂的「矩陣帳號」來增加曝光性。
因為看過的受眾會被標籤住,所以如果你有十個帳號定位都一樣,一個受眾看過其中一個帳號後,很可能就會看到你其他9個帳號。
然後就會一直刷到你,如果覺得你說的有道理就會被你圈粉,然後再做線上課程轉換或線下課程轉換。
這個最知名的範例就是「張琦」吧!!
喜歡在 TikTok 上看知識點的不可能沒刷過他。
2.連鎖業
連鎖業如果你有辦法訓練每一家店都去產相同方向的內容,一個腳本出來,所有店長都去拍,讓被標籤住的受眾一直看到你家的品牌與產品服務,基本上也是可以用矩陣概念去做。
3.直播切片
直播切片的經典案例就是「小楊哥」。
除了直播帶貨,後面靠直播切片+矩陣帳號的操作方式,讓他的帳號無所不在,還可以再刷一次單。
講師跟直播切片的短影音算是「主體外的額外流量策略」。
所以除非你本身的主體就是大量的內容產出產業,本身主體就是要一直持續做的產業,不然用矩陣策略未必適合。
再來談談 IP 帳號類型。
如果你很認真拍片,但播放量都維持幾百,那一定要檢討定位方向,選題,企劃,腳本,短影音邏輯跟影片節奏、音樂這些事。
然後,特效是畫龍點睛的東西,特效越多,影片越雜,越沒有節奏感,看起來不一定舒服,這是新手很容易踩的坑。
IP 帳號就是要努力在內容的策劃上,很吃內容,製作成本也比講師的授課切片跟直播切片成本高上許多。
你必須從 IP 帳號定位,選題就開始投入思考跟人力,想企劃,講腳本,找場景,錄內容,後製剪輯。
這部分就很吃腦袋裡的技巧,如果花那麼多成本還只有幾百播放量,長期還找不出問題跟方向的話,會是很嚴重的沉沒成本投入。
短影音是趨勢跟紅利沒有錯,但如果方向錯誤,沉沒成本很恐怖的,沒有搞好反而讓你誤了本業,投入太多沉沒成本,然後看著別人一直飛。
每一個策略與方法論,都要連回自己的本業本質,去思考整體的策略,而不只是單點式的應用,挺危險的。
尤其從短影音上學到的知識點都是碎片的,沒有重新組織能力或者從大陸抖音看到的營運方式沒有轉化成自身適合的策略應用,很容易解體喔!!
IP 帳號跟矩陣帳號就像要開「名店」或「連鎖店」一樣。
名店要特色菜,要單點突破。
連鎖店要規模化,大量產出,透過規模與通路去捕捉市場。
一個引人進來,一個利用大量通路佈局讓你閃不掉。
概念上是雷同的。
延伸閱讀: